《昭明文选》,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撰,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梁国治等精写袖珍本。开本15cm×10.1cm,版框11.2cm×7cm。
乾隆时期许多善本书都由工书法的翰林词臣奉敕精写。高宗喜爱汉魏六朝文,尤爱《昭明文选》,认为是书集“汉魏以下文人才士著作所萃”,“博而有要,垂艺林之轨范”,尝于万几之暇熟读。其时宫中已有《昭明文选》的宋刻本和康熙年内府精写袖珍本,高宗仍觉遗憾,先后四次命缮写其书。
乾隆十二年(1747年)以“天禄琳琅”所藏宋刻善本系坊刻,“行密字蹙,不便浏览” ,遂命善书法之翰林欧阳正焕、王际华等二十一人,据此宋椠以楷书大字重为缮录,“密者展之,讹者正之”。此即大字本,书名《校正昭明文选》六十卷,装为二函十六册。
乾隆十四年(1749年),因大字本“卷帙繁重,难携行笈”,命专工小楷之王际华、王文治等二十六人分缮为“袖珍秘册,以便帐殿明窗倚览”,名曰《古香斋鉴赏校正昭明文选》六十卷,分为三十册,是为袖珍本。
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以“袖珍本携之行笥,但善本悉仍旧刻,目次分合相沿未当”,仍命善书法之词臣梁国治、刘墉等二十人,以毛晋汲古阁本参考宋本校正,分识卷末,略改体裁,纂有凡例、增添总目,删除五臣注文,并于正文丹黄甲乙,朱笔圈点,以便“披览佳词要旨愈益分明”。仍用小楷分缮为三十册,名为《昭明文选》六十卷。
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又因前所缮大小二种,“小本便于携随行笥相宜,而大本幅几盈尺,艰于展阅”,再命翰林中书张书勋、姚颐等二十人,分缮成编,其“篇页准大小之中,披览尤为便适”,名曰《文选》六十卷,分装六十册。以上四种楷书《昭明文选》,高宗御笔题识、写照肖容,冠诸卷端,卷末各附校字及缮录词臣之姓名,各钤“乾隆御览之宝”、“稽古右文之宝”、“几暇怡情”、“得佳趣”诸玺印。纸、墨、字皆精美,实为存世不多的善本写本。
此为乾隆十九年写本。
萧统(501-531年),即昭明太子,字德施,小字维摩,南朝梁武帝长子。梁武帝天监初立为太子。夙慧,5岁遍读《五经》。既长,明于庶事。信佛能文,遍览众经,东宫藏书3万卷。引纳才士,商榷古今,恒以文章著述,一时文风大盛。编有《文选》,以“事出于沉思,义归于翰藻”为标准选录各体诗文,为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。另有《昭明太子集》行世。梁国治(1723-1787年),字阶平,号瑶峰、丰山,浙江会稽人。清官吏、书法家。乾隆六年(1741年)中举,历官江西、安徽、山西、湖南等地。三十八年(1773年)秋冬入值军机处,其间兼署户部左侍郎、户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,并一度入值南书房。五十年(1785年)拜大学士。谥“文定”。 也称“框廓”、“边栏”。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,主要形式为线栏。四周单线者称“四周单边”,四周双线者称“四周双边”,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“左右双边”。为求形式美观,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,称为“花边”。 职官名,见《周礼·天官》,执掌贡赋货藏,以供邦国之用。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。
王际华(?—1776年),字秋瑞,清浙江钱塘人。清乾隆十年(1745年)进士,授编修。三迁至侍郎,历工、刑、兵、户、吏各部,在兵部时曾建议整肃武科乡会试秩序。官至户部尚书。 王文治(1730—1802年),字禹卿,号梦楼,江苏丹徒(今镇江)人。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探花,官翰林侍读,出为云南知府。高宗南巡,至钱塘僧寺,见文治书碑,大赏爱之。内廷臣有告之文治者,招使出不应也。善画,工书,与翁方纲、刘墉、梁同书齐名,合称“清四家”。著有《梦楼诗集》、《快雨堂题跋》。卒年73岁。<BR> 刘墉(1720—1804年,又作1719—1805年),字崇如,号石庵,山东诸城人。清乾隆十六年(1751年)进士,官至体仁阁大学士。卒谥文安。《清史稿》有传。工书法,初学赵孟頫、后法魏晋,乃自成家。清张维屏《松轩随笔》评其书云:“貌丰骨劲,味厚神藏,不受古人牢笼,超然独出。”康有为认为刘墉书法“力厚思沉,筋摇脉聚,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,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,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”。刘墉与翁方纲、成亲王永瑆、铁保并称“乾隆四大家”。
考察古代,研习古事。重视文化教育,崇尚文治。TAG标签耗时:0.033726215362549 秒